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无始无终,事物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能如实地去认识,而不能用一个现成的公式,执一必然之序,隐括大化于区区之局格[130]。
因此,他又认为,即物穷理若穷到极处,就变成一种自我认识,达到物我为一了。否则,它本身是很难实现这一转化的。
但归根到底,他还是承认气是由理产生的。一般规律即存在于具体规律之中,通过特殊规律体现出来。一条是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心的唯物主义路线。此理在人则谓之性,在天则谓之命。正因为这样,罗钦顺所说的理同程朱所谓理,也就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这和张载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在一封信中进一步批判道生物的观点说:敢问高论以万物皆生于道,道果在何处存站?存站处明白,钻出来亦明白矣。没有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的成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文化传承的问题。
宋代道学特别强调传道的意识,这里的道即是儒家学术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伦理的、人生的,也是政治的、社会的。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主要讲的是思想创新。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今天的成就是以几千年发展的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也是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养育起来的文化能力为基础的。
今天的现代社会在教育程度上已与古代不同,以古代朱子学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超过小学而属于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的朱子学适用于今天现代社会的几乎所有人。三代的文明精华保存在《诗经》和《尚书》等六经之中,王官失守之后,儒家学派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汉代起,儒学以经学为平台,将华夏古文明不断传承下去。
鹅湖之会的最后,朱陆的争辩集中在要不要肯定读书作为学圣人的工夫,也反映出这一点。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在今天的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每个时代的社会公共准则有所不同,朱熹所处的是封建时代,所以他有时所说的具体准则是是当时社会的规范准则,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应当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首先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指要用反映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原则来克服那些违背公共道德的私欲。在这方面,朱子学的学习精神应当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指导。可以说,朱子的思想即是为近古的士人(读书人)提供的一套学为圣人的目标和方法。
这种态度最接近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强调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达到对万事万物的通识理解。这是人文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有所不同。
如何在历史唯物论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和深入认识文化及其传承的意义、地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最后,很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大夫在政治实践、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提倡、强调典籍中的价值观念,强化这些价值观念,并使得这些价值渗透在一切文化层次和文化形式之中,从而影响到全体人民大众的文化心理。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朱熹 朱子学 。由此可见,对于当代的通识教育来说,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对旧义不能加以批判继承,也就没有创新的发展,无法创立新知。所谓存天理、去人欲,突出理与欲的对立,就是在道德理性和自然欲望的冲突中高扬道德理性的意义,展现人性的庄严,坚持道德不能建立的欲望的基础上,而必须建立在理性主宰、责任意识、美德培养之上,以理统情,以理制欲、以理节情。那么,文化传承创新在今天有什么重要现实意义呢?中华文明是连续发展几千年的文明,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逼压迫之下,民族生命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和朱熹的讲学与教育实践有关。
一方面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以及各种艺文知识,增长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知识的变化要求人民必须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宋明学者并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来教授学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不仅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应负担的文化使命,也同时是面对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社会的价值迷失十分严重。因此,现代人的学习已经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努力传承六经,代代传经释经。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学习不是一个人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完成的事情,学习是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应当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树立这种人生态度并加以实践,就会获得快乐和满足。
传承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有分析的继承,即用扬弃的态度,根据现实需要,有分别,有取舍。朱子的思想很重视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但朱子格物穷理的思想重点在强调道问学,朱子自己也承认,在道问学和尊德性二者之间,他讲道问学更多一些。从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朱子的格致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在朱子哲学之中,读书是格物的最主要的工夫,《朱子语类》的读书法,记载了朱子教人如何读书,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而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人类,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的意识方式与框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生活的规则,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儒家总结提炼了华夏古文明的价值概念,加以发展,建立了影响中国人至深的儒家价值理念。除了广义的文化概念外,还有狭义的文化概念,就是专指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精神文化包括信仰、道德、艺术、知识等。
朱子所重视的格物工夫,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读书,对读书作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读书为背景的哲学建构,是朱子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之后,对学或由读书以学的思想贡献最大的人就是朱子。所以,朱熹一生中任官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他所到任之处,必兴学校。
但朱子并不是引导人走入专门性知识,是朝向超越专门知识,追求达到一种对全体世界的理解。在宋明道学的文化意识中,显示出对学绝道丧的特别忧患,学绝就是学术断绝,道丧就是价值迷失,学绝道丧就是文化传承的中断。
朱熹和理学还提出理和欲亦即天理和人欲的问题。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朱子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言忠信,行笃敬。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走向近代和现代化发展,并和本土文化不断结合,使得中国现代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奋斗都是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朱子则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
朱子把道德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以道德理性主宰、支配人的感性欲望,以实现人的本性,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主敬包含的敬畏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心灵境界和道德境界。
其次,汉字虽然历经演变,但很早就成为沟通华夏文明区内各种方言的统一交流工具,这种统一的文字保证了统一的文化。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亦即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